240519
行业动态
正文

葡萄酒的价格怎么制定才合理?

2014年3月14日

  葡萄酒的价格怎么制定才合理?这个问题难倒很多人。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被我们称之为市场的乱象。



  第一种,暴利营销

  作为消费者,最痛恨的就是暴利营销。蹚入这一浑水的酒商,大部分是投机倒把,趁着大好时光,或者有特定消费者资源的人,不赚白不赚,赚完就溜之大吉的人。专业酒商痛恨这些人,消费者被这些人弄得很受伤,但是这些人确实曾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可以说又爱又恨,恨就不用说了,爱的是,供货商需要这些客户来维持销量,而消费者有时候需要通过这些人得到葡萄酒之外的一些增值服务。

  在国外普普通通一瓶酒,经过几道贩子的转手,到了中国消费者手里,已经变成一瓶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夸大其词的营销、层层转手的渠道、不明就里的喝酒人,都是这种行为的催化剂。

  曾有人做过分析,一瓶在国外卖100块钱的葡萄酒,到了终端酒店和餐厅是怎么摇身一变卖到2000块钱的:酒庄100元卖给国内进口商,通过各种费用和税收以及进口商的利润后变成200元,一级经销商又把酒翻一倍卖到400,二级经销商把酒卖到800,加了终端餐厅酒店的进场费,开瓶费和回扣之后变成1000,到了餐牌上变成2000元。

  当然,这些环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受伤的除了消费者,同样也是整个行业的不幸。

  第二种,底价营销

  与暴利营销相反的就是底价营销。底价营销给行业的打击力度,绝对不亚于暴利营销,最终这种方式也会以毁灭性的手段打击整个行业,令人痛恨。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国外超市要卖100块钱的葡萄酒为什么我们只要80块钱就能买到,并产生的相应后果吧。

  一瓶在国外零售店卖100元的酒,经销商通过大量的进货或者扫库存的方式拿到了最低的价格可能是50元甚至更低,通过没有任何保障措施的物流运输,偷税漏税甚至走私入关,然后每瓶变成60元成本,为了及时大量出货最终70元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为了迎合市场以80块钱卖给客户(这种情况,以促销和网上购物常见)。

  表面上看,消费者确实得到不小的实惠,节省了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确是最不可取的。降低了葡萄酒应有的价值,处处节省的结果是保存不好,专业人士不认可,也没有相应的服务去维护客户。没有利润空间怎么会提供专业的服务呢?所有人都知道羊毛必定出在羊身上的,除非他们是暴利和底价并存去中和,不然很难有空间去玩这种游戏。

  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些底价操作的经销商们,不得不费尽浑身解数去寻找价格更低,品质更差,在市场上毫无比较毫无知名度的产品,有些是以OEM(特别定制,并贴上自己的酒标)的形式出现,有些是变本加厉地引导酒庄酿造出成本更低,品质更差的酒款;有些是牢牢控制住商标的使用权利等等手段来达到他们营销的目的。

  我们的行业充斥着这两种营销,给很多消费者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害,但这却是行业发展和前进的必经之路。

  由于中国消费者对国际酒类产品、文化、品质了解甚少,进口酒类运营商不规范运作、造假、走私等现象严重,传统贸易与多级代理模式导致酒类的最终销售价虚高,不专业的经营过程使酒的原始品质遭到破坏,沟兑、造假、仿冒等现象普遍,国内市场秩序混乱,导致国际上很多知名的酒类品牌变成了假冒伪劣产品,对国际酒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严重不良后果。

  为满足市场需求,有效规范国内酒类市场的管理,合理降低酒类运营商的经营成本,改善酒类市场不正当竞争所产生的混乱现状,有助于酒类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引导中国进口酒类市场合法规范运营,中国商务部支持成立了海伟酒类交易市场。

  海伟酒类交易市场于2009年8月在天津港保税区成立,在2010年相继完成汕头、青岛、宁波、海口等保税区域市场的布局。该市场以先行先试的创新模式,改变国际贸易交易点,将保税贸易、自由贸易和传统一般贸易融为一体,全国保税区域连锁经营,全国各区(县)设立一家直销中心,国际酒类产品合法通关后,直接配送到直销中心销售给消费者,从产品流通环节的源头直接控制了酒类产品的安全性、合法性,同时使进口酒类产品市场价格理性回归,保障了酒类食品安全和价格真实,从根本上遏制走私、造假、恶性竞争等现象,确保国家税收不流失、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对国内进口酒类市场合法化、规范化、标准化运营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