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造假屡禁不止 假酒产业链曝规范缺失
“其实,用‘三精一水’勾兑假冒葡萄酒,在这个行业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自从河北省昌黎县及周边地区的一条龙葡萄酒假酒产业链被媒体曝光后,中国酒业营销学会会长赵义祥就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告诉记者,国内葡萄酒市场造假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前两天他还看到,有网友在假酒新闻后留言,“难道中国的葡萄酒中一滴葡萄汁都没有吗?”作为业内人士,他也对此颇感无奈。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生产葡萄酒的原料必须是100%的葡萄原汁,经全部或部分酒精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等于或大于7%。但是假葡萄酒却是用各种添加剂勾兑出来的。赵义祥说,所谓“三精一水”指的就是用水、酒精、香精、糖精作为主要原料来制造葡萄酒。此外,为了使假酒的口感和外观更接近真正的葡萄酒,造假者还会在酒中加入工业单宁酸、人工色素、增稠剂、防腐剂等。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葡萄酒,以每瓶750毫升计算,成本不会超过一块钱。”赵义祥说,一位小酒厂的调酒师曾告诉他,有些市场上销售的红酒,一瓶的进价甚至比一瓶矿泉水的进价还低。而这些酒的售价却是成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一位在北京经营多年酒行的店主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媒体报道了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假葡萄酒的生产地远不止昌黎一地。沙城、烟台、蓬莱、通化等等,只要是重要的葡萄酒产地,都存在着大量“三精一水”葡萄酒生产者。
“最可笑的是,一次我去河南的一个县,发现当地虽然有大大小小的葡萄酒生产厂家30多个,但根本没有葡萄种植基地。”这位店主说,这些厂生产的葡萄酒异常便宜,一瓶批发价只要一两块钱,高的也不过三四块钱,批发市场的老板还告诉他,由于价格便宜,这些葡萄酒非常畅销,销往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卖酒人自己根本不喝当地生产的葡萄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安全系教授何计国告诉记者,工业级试剂单宁酸是一种化工原料,起固色作用,其试剂主要用于化学试验,是生产墨水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包括工业原料在内的各种非食品原料禁止用于食品生产。
而人工色素中含有偶氮苯类物质,它能诱使生物细胞增殖,在动物试验中已经被证实可能致癌。虽然人喝了含人工色素的酒不会立刻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它会在人体内慢慢累积,产生长期的毒害作用,这一点也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公认。
“更可怕的是,有些造假者为了贪图便宜,会直接使用工业酒精勾兑葡萄酒。”何计国说,正常酿造葡萄酒时使用的酒精是食用乙醇,而工业酒精则是甲醇。在制造成本上,甲醇的原材料来自矿物质,而乙醇的原材料来自天然食物发酵。后者的成本自然要高些。据估算,1吨甲醇的价格仅仅是乙醇价格的一半。
来源:315维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