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构建商品溯源机制 将建“黑名单”企业
“放心酒”工程启动后,越来越多的酒类经营企业承诺“拒绝假酒销售、抵制酒类伪劣”。 何俊 摄
日常用品市场假冒伪劣情况也十分严峻。 曾强 摄
“市场上茅台酒的假酒超过90%”,进口红酒有些是用添加剂+色素调出来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酒类消费市场尤其突出,国内消费者们对日常消费的酒类食品安全性十分焦虑。假酒大量出现也严重冲击了正规企业、正规品牌的声誉和市场竞争。
事实上,不仅假酒,其它日常消费品的假冒伪劣情况也十分严峻,记者获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假售假,保障食品安全问题,广东以酒类食品为突破口,正在推行以构建商品溯源体制为核心的新监管模式,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酒类溯源防伪管理体系,打造“放心酒”工程,对每瓶酒可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消费者立马可辨真伪。此外,广东还通过立法,制定“黑名单”,对“黑名单”里的企业在社会信用、日常监管中分级管理……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统筹 谢思佳
●百姓故事
“嘀”一下查验酒“身份证”
最近,谭先生在广州番禺一家商贸公司批发购买了一箱53度茅台酒,买回家后他开了一瓶茅台酒与朋友试饮,酒入口后却觉得有点不对劲,他怀疑买到假酒了。他立即将箱里未开封的酒和开封后喝余的酒,一并送回购买点要求退货。“但商店说这些酒不是他们的货,我拿出了他们店开出的买酒收据,他们还是一口咬定我拿回去的酒不是他们卖的,还怀疑这些酒可能被调换。”谭先生一说起买假酒的事就生气。
酒品销售商们说起假酒也一肚子委屈。“现在酒市场混乱,做假酒卖假酒的很多。”广州天河北的某酒类商品专卖店纪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店销售的酒都是真酒,进货都是从正规渠道进的,然而经常遇到有消费者拿着假酒来找他们麻烦,说是他们店销售的,“实际上客户拿回来的假酒都不是我们的货,跟客户解释了一大通,还是难以说服消费者。”
“为了给消费者购买信心,我们公司在去年底建设了酒类商品溯源防伪体系,将每一瓶酒的来源、流通、许可证信息等,都让消费者可查。”纪先生指着店里的一台如人高的终端机告诉记者,通过验证该酒标,消费者就会知道这瓶酒的“来龙去脉”,而“我们也可通过该酒标显示出来的信息,来判断该产品是否来自我们店。”
记者现场看到,货架上的在售酒品,在酒瓶的瓶盖与瓶颈处或在酒外包装的一次性开封处被粘贴了“溯源防伪酒标”。“为增加消费可信度,我们还加入了广东省‘放心酒’工程,凭借第三方权威机构来监督我们。”纪先生说,每一批酒上架销售前,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的人员都会对该批酒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加贴酒标。
“通过每瓶酒上的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可用终端验酒机、手持机、手机、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一瓶酒的信息,如果消费者能自觉查询也能减少购买到假酒的几率。”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朱思旭如是说。
然而,如何区别真假酒标?
“与普通的防伪标签不同,该酒标具有溯源和防伪两种功能。”参与建设广东“放心酒”工程,并研发上述溯源防伪标签的广新控股集团广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道,该酒标一旦粘贴在商品上,在30分钟内便不可撕下来再粘贴。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该酒标承载的信息量大,其可将一瓶酒从生产厂家,到流经的各级经销商、物流商,再到销售终端点的所有流通信息都一一作出记录,最高可记录18级信息。而且每一瓶酒的‘身份信息’都具有唯一性,无法造假。”上述技术人员说。
●两建探索
商品溯源制监管流通
“去年全省查获的假酒货值超过1个亿,比往年的规模要大。”朱思旭介绍,广东是国内最大的酒类流通和消费市场,每年广东酒水的消费超过300亿元,然而,广东酒类市场造假销假形势严峻,“假酒制售已呈现出区域化、产业化的趋势。”
广东政府部门今年重治假酒市场,在今年广东开展的“三打两建”工作中,已将酒类制假售假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之一。而在日常监管上,也试行构建防伪溯源管理体系,打造“放心酒”工程。
记者从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获悉,广东是全国酒类溯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去年中旬该体系在全省内正式启动,目前加入政府溯源体系的有30多家省内外知名酒企和零售商。据介绍,进入‘放心酒’工程的酒品和酒企,都有一个“安全门槛”,符合安全门槛要求的企业产品经检测合格,贴加“放心酒工程信息认证标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一个“放心”的电子身份证明。
据悉,省酒类行业协会联合广新控股集团广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去年已成功推出了广东酒类防伪溯源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主要利用“电子随附单”和“防伪酒标”两大信息技术手段,对整个酒类行业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目前广东溯源防伪管理体系也在茶叶、肉类等食品行业内测试。今年9月在广东举办的“幸福大集市”活动上,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就特别指示,“要加快推广应用,用食品防伪溯源技术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制假售假将入黑名单
事实上,除了构建酒类防伪溯源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外,在防治假冒伪劣品生产销售方面,今年广东再度祭出重拳,在国内率先出台并将于下个月实施《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该条例规定将对销假售假者制定黑名单,并对入黑榜者的信用、生产销售进行分类监管。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抑制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波介绍,上述《条例》修订时以黑名单制度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有关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制度,要求实现部门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和公开制度,将违法行为记入黑名单;三是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的生产者、销售者,要求监督管理部门增加检查和抽检频次,并依法实施准入限制。
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进一步解释,《条例》建立黑名单制度,就是要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和公开制度,将生产者的违法行为记入监管档案,并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在建立黑名单制度的基础上,广东还将建立企业分级管理制度,以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工业企业为突破口,制定企业必备条件分类监管办法,根据生产者的信用记录和产品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监管方式,对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的生产者、销售者,增加检查和抽检频次,并依法实施准入限制。”
●问政区
“商品溯源”监管制假售假
你怎么看?
@zistcj09鱼:当前食品安全溯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头监管,一旦利益格局划定技术将发挥作用使项目落地。食品安全分管部门涉及卫生部、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以及工信部等,多头监管及利益划分不清造成食品安全溯源项目开展难度较大。
@淘气小乖:我国缺乏完善的防伪溯源体系,使监管屡屡陷入困境,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地方就能解决的,要从原料、生产、销售各个步骤抓起,建立一套完善的防伪溯源体系,在该体系内可以清晰了解所生产产品从原料到生产到销售的各个步骤,从而达到有效追责和监管。
@中国学商会酒文化产业分会:近年来,在打击假酒上,相关部门作了诸多努力:从防伪技术的更新到产品溯源系统的搭建,再到“放心酒示范店”的建设,无不昭示着相关部门及企业对“假冒产品问题”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才: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企业生产出来的,所以必须要企业负起责任来,一旦企业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就应让它倾家荡产。
●邀你拍砖
关注“两建”,关心百姓身边事。欢迎各位读者、网友登录南方问政平台(http://wen.nfdaily.cn/),围绕“两建”话题拍砖灌水、建言谋策。
■专家观点
发挥群众力量
监督假冒伪劣
“不仅酒造假厉害,其它日常用品也有很多假冒伪劣,国内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不安全感十分强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律师认为,如何对假冒伪劣品进行有效监管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广东以酒类商品为突破口,尝试通过商品溯源管理、黑名单制度、信用分级等手段来进行监管,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不过他认为,当前我国制假售假情况严重,原因是惩处力度仍不够大,“我国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低,受到的惩罚轻,放纵了造假违法行为的发生。”据赵占领介绍,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惩治非常严厉,比如2006年,某国际知名糖果制造商被指在英国及爱尔兰出售含“微量”沙门氏菌的巧克力,最终,该企业召回了在英国和爱尔兰销售的100多万块巧克力,并被判处100万英镑罚款。“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除了给予高额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之外,还应移交司法机构,通过刑事手段打击不法分子。”
赵占领还建议,应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对假冒伪劣品的监督力量,除了通过曝光等途径监督之外,还应及时细化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授权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代表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
据悉,今年我国多个政府监管部门发布的新规,也释放出我国将加大发挥社会监督的信号。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和丧德失信行为的民事赔偿力度等。赵占领认为,此举可更有效调动消费者监督举报主动性,一旦发生问题,涉事企业或将遭遇消费者的高额索赔。
来源: 凤凰网